近日,极目新闻发的一篇“网购竟被起诉,上千买家都成被告!贵阳、广州、西安情况严重?”的报道,爆出了贵阳王先生因三年前花49元购买的淘宝源码被浙江禾匠公司起诉索赔1.2万元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此案并非孤例,全国上千名用户遭遇同类诉讼,折射出知识产权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深刻矛盾。当技术维权异化为“批量诉讼商业模式”,我们不得不追问:这究竟是版权意识的觉醒,还是对法律工具的滥用?
一、维权时间差背后的策略性质疑
禾匠公司主张其在法律追诉期内行使权利,但2022年取证却延迟至2025年起诉的行为,暴露出明显的策略性选择。这种“放水养鱼”式的维权存在三重疑点:其一,取证后不立即警示侵权者,放任侵权行为持续,有违诚信原则;其二,三年间隔导致消费者举证困难,淘宝交易记录、商家承诺等关键证据可能灭失;其三,恰逢小程序证书过期无法使用的节点起诉,实质是利用了消费者的技术弱势。这种维权方式,与其说是保护知识产权,不如说是构建了一个法律陷阱。
二、消费者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困境
根据《著作权法》相关规定,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,符合“善意取得”要件。王先生通过淘宝平台购买标明“开源”的源码,已尽到合理注意义务。正如维权群主所言:“消费者无需查验鞋子是否合法”,在数字经济时代,要求普通用户对源码版权进行专业甄别既不现实也不合理。禾匠公司回避追查源头卖家,转而集中起诉终端用户,这种“舍难取易”的诉讼策略,实质上将版权保护成本转嫁给了善意消费者。
三、批量诉讼背后的商业模式异化
此案最令人不安的,是维权已呈现工业化特征:建立标准化协商群聊、分区分类起诉、差异化定价(个人1.2万、企业10-20万)。据披露,近千起未立案案件通过5000-6000元“协商费”解决,这暴露出部分企业将诉讼作为盈利手段的倾向。当法律维权脱离保护创新的本质,异化为“版权流氓”的创收工具时,不仅损害司法公信力,更会扼杀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。
四、平台责任与法治生态的缺失
该事件同时暴露了电商平台监管缺位。淘宝商家盗售源码多年却未被有效整治,平台审核机制形同虚设。而司法系统对批量诉讼的立案审查,也应警惕成为商业策略的推手。正如贵州张宏伟律师所言,司法机关需甄别维权本质,避免让法庭成为“合法勒索”的场所。
五、构建平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
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多方协同:
1. 版权方应建立预警机制,发现侵权立即警示而非蓄意延迟;
2. 电商平台需加强源码类商品审核,建立版权白名单制度;
3. 司法机关应完善“善意使用者”豁免条款,对明显滥用诉权的行为进行惩戒;
4. 消费者购买技术产品时注意保留商家授权承诺,主动索要版权证明。
此案最终走向将具有标杆意义。在王先生准备应诉的同时,我们更期待司法系统能通过此类案件确立数字时代的版权保护边界——既要保护创新者的智力成果,也要守护普通消费者的合理信赖。当技术维权不再只是法律问题,更成为道德选择时,每一个参与者都应当铭记:法律的终极目的,始终是守护公平正义,而非制造新的不公。
(本文基于公开报道分析,不构成法律建议。具体案件请以司法机关裁判为准。)
(作者: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调研室常务副主任、评论员胡世群)
编辑:史廷义
审核:恒道 点击查看原文